白石榴花
《中药大辞典》白石榴花
拼音 | Bái Shí Liu Huā |
出处 | 《四川中药志》 |
来源 | 为石榴科植物白石榴或重瓣白石榴的花瓣。5~6月花盛开时,摘下晒干。 |
原形态 | ①白石榴
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约6米。小枝圆形或有微棱,枝端呈刺状,光滑无毛。叶对生或簇生于短枝,具短叶柄;叶片矩圆形、倒卵形至长圆形,长2~3厘米,宽约1.5厘米,先端钝,无毛,有光泽。花白色,径约3厘米。浆果近球形,径约10厘米,褐黄色至红色,内具薄隔膜。种子多数,包藏于红色或淡红色的果囊内。花期5~6月。 ②重瓣白石榴 本种除花瓣重瓣外,其余形态与白石榴同。 |
生境分部 | 产四川。 |
性状 | 干燥的花瓣多皱缩,呈黄色或棕黄色。拣取完整者,以温水浸泡后铺平观察,全体呈卵形,顶端钝圆,基部略窄,边缘常有破缺。自花瓣基部发出较粗大的主脉,侧脉细小。网状,均呈棕色。质柔软,薄而微透明。以色泽黄白、气味微香者为佳。 |
炮制 | 拣净杂质,生用或炒黑用。 |
性味 | 酸甘,平。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温,味酸甘微涩,无毒。" ②《福建中草药》:"甘微苦,平。" |
功能主治 | 止血,涩肠。治咳血,吐血,衄血,便血,久痢。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"散郁结。治肺劳吐血及衄血。" ②《福建中草药》:"固肠止血。" |
用法用量 | 内服:煎汤,2~3钱(鲜者0.5~1两)。外用:研末吹鼻。 |
复方 | ①治咳血、吐血、便血:白石榴花十五至二十朵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②治久痢:白石榴花三至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 |
摘录 | 《中药大辞典》 |
《中华本草》白石榴花
拼音 | Bái Shí Liu Huā |
英文名 | Flower of White Pomegranate, Flower of Doublepetalous White Pomegranate |
出处 | 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。 |
来源 | 药材基源:为石榴科植物白石榴或重瓣白石榴的花瓣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Punica granatum L.ev. Albescens DC.2.Punica granatum L.ev .multiplex Sweet 采收和储藏:5-6月花盛开时采摘,置通风处晾干或晒干。 |
原形态 |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通常3-5m,稀达10m。枝顶常成尖锐长刺,幼枝具棱角,无毛,老枝近圆柱形。叶对生或簇生于短枝上;具短叶柄;叶片纸质,长圆状披针形,长2-9cm,宽约1.5cm,先端短尖、钝尖或微凹,基部短尖至稍钝形,上面光亮,侧脉稍细密。花白色,生枝顶;萼筒长2-3cm,裂片卵状三角形,外面近顶端有1黄绿色腺体,边缘有小乳突;花瓣长1.5-3cm,宽1-2cm,多皱褶,先端圆形;雄蕊多数,花丝无毛,长达13mm;子房下位,多室,花柱长超过雄蕊。浆果近球形,直径5-12cm,先端有宿存花萼裂片,皮厚。种子多数,具晶莹,多汁、味酸甜的外种皮。花期5-6月。 |
生境分部 | 生态环境:公园和风景区常有栽培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。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干燥的花瓣多皱缩,呈共同色或棕黄色。完整者,以温水浸泡后铺平观察,全体呈卵形,顶端钝圆,基部略窄,边缘常有破缺。自花瓣基部发出较粗大的主脉,侧脉细小,网状,均呈棕色。质柔软,薄而微透明。 以色泽黄白、气味微香者为佳。 |
炮制 | 拣净杂质,生用或炒黑用。 |
性味 | 味酸;甘;性平 |
归经 | 归肺经 |
功能主治 | 涩肠止血。主久痢;便血;咳血;衄血;吐血 |
用法用量 | 内服:煎汤,6-9g,鲜品15-3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吹鼻。 |
各家论述 | 1.《四川中药志》:散郁结。治肺劳吐血及衄血。 2.《福建中草药》:固肠止血。 |
摘录 | 《中华本草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