桄榔子
《中药大辞典》桄榔子
拼音 | Guānɡ Lánɡ Zǐ |
出处 | 《开宝本草》 |
来源 | 为棕榈科植物桄榔的果实。冬季果热时采取。 |
原形态 | 桄榔(《广志》),又名:姑榔木(《临海异物志》),面木(《洛阳伽蓝记》),董棕(《卮言》),铁木(《纲目》),糖树(《两般秋雨庵随笔》),山椰子、南椰、砂糖椰子。
乔木,高可达12米。树干有疏离的环纹。羽状复叶,长6~8.5米,叶柄基部有黑色纤维状的鞘,具极多数小叶,每侧可达100枚以上,线形,长达1~1.5米,先端分裂,基部有2耳。肉穗花序腋生,花梗粗壮下弯,分枝极多,长达1米左右,花单性,雌雄同株,但生于不同的肉穗花序上;雄花成对,长1.2厘米,萼片圆形,雄蕊多数,花丝短,花药顶端有短突起;雌花花瓣三角形,萼片扩大,退化雄蕊多数或缺如。果实球形或扁球形,有种子2~3枚。花期4月。果期11月。 |
生境分部 | 生长于温湿地区的石灰岩山林中。也有栽培者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产广东、广西等地。 |
性状 | 干燥果实呈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约2.5~5厘米;果皮灰黄色,坚硬,顶端具三角形的花萼。剖开果实,可见种子2~3枚,呈半球形,外包具有细毛的膜;种仁土棕色,在种脐处发出几条白色的裂纹。 |
性味 | ①《开宝本草》:"味苦,乎,无毒。" ②《本草汇言》:"味苦,气温,无毒。" |
功能主治 | ①《开宝本草》:"主宿血。" ②《本草汇言》:"破宿食、积血。磨汁治妇人产后儿枕血瘕诸疼,及心胃寒疼。" |
摘录 | 《中药大辞典》 |
《中华本草》桄榔子
拼音 | Guānɡ Lánɡ Zǐ |
英文名 | Fruit of Gomuti Sugarpalm |
别名 | 砂糖椰子 |
出处 | 出自《开宝本草》。 1.《广志》:桄榔树大四、五围,长五、六丈,拱直,傍无枝条,其巅生叶不过数十,似棕叶。破其木,肌坚难伤,入数寸,得面,赤黄密致,可食。 2.《南方草木状》:桄榔树似栟榈。皮中有屑如面,多者至数斛。食之与常面无异。木性如竹,紫黑色,有文理。 3.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:山椰子,种子和果肉有毒。果皮上的毛会使皮肤瘙痒。中毒症状:头晕,呕吐,有如喝醉酒相似的感觉。广东 |
来源 | 药材基源:为棕榈科植物桄榔的果实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enga pinnata (Wurmb.) Merr.[Saguerus pinnata Wurmb.] 采收和储藏:果实成熟时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 |
原形态 | 桄榔,乔木状,高5-10m。茎较粗壮,直径15-30cm,有疏离的环状叶痕。叶簇生于茎顶,长5-6m或更长,羽状全裂,羽片呈2列排列,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80-150cm,宽4-5.5cm,顶端有啮蚀状齿,基部有2个不等长的耳垂,下面苍白色;叶鞘粗纤维质,包茎,黑色。肉穗花序腋生,从上往下部抽生几个花序,当最下部的花序上果实成熟时,植株即死亡;总花梗粗壮,下弯,分枝很多,下垂的圆锥花序式,长达1.5m;佛焰苞5-6枚,披针形;花具雄同株;雄花成对着生;萼片3,近圆形,宽约6mm;花瓣3,长圆形,长15-20mm,革质;雄蕊70-80,有的多达100枚以上;雌花常单生:萼片宽过于长,长约4mm;花瓣长1.3cm;子房具3棱。果实倒卵状球形,直径3.5-5cm,具3棱,棕黑色,基部有宿存的花被片。种子3颗,黑色,卵状三棱形。花期6月,果实约在开花后2-3年成熟。 |
生境分部 | 生态环境:生长于温湿地区的石灰岩石山林中。亦有栽培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及云南等地。 |
性状 | 干燥果实呈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约2.5-5cm:果皮灰黄色,坚硬,顶端具三角形的花萼。剖开果实,可见种子2-3枚,呈半球形,外包具有细毛的膜,种仁土棕色,在种脐处发出几条白色的裂纹。 |
化学成分 | 果实含淀粉,蔗糖,粗蛋白,脂肪并含蛋白酶(protease)。 |
性味 | 味甘;性平;有毒 |
功能主治 | 祛瘀破积;止痛。主产后血瘀腹痛;心腹冷痛 |
用法用量 | 内服:磨汁或研末,1.5-3g。 |
各家论述 | 1.《开宝本草》:主宿血。 2.《本草汇言》:破宿食、积血。磨汁治妇人产后儿枕血瘕诸疼,及心胃寒疼。 |
摘录 | 《中华本草》 |
《海药本草》:木部 >> 桄榔子
谨按《岭表录》云∶生广南山谷,树身皮叶与蕃枣槟榔等小异,然叶下有发,如粗马尾,广人用织巾子,木皮内有面,食之,极有补益虚羸乏损,腰脚无力。久服轻身,辟谷。《录异》云∶桄榔盖以此也。(《大观》卷十四页24,《政和》页348,《纲目》页1309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