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风散
《中药大辞典》黑风散
拼音 | Hēi Fēnɡ Sàn |
出处 | 《云南中草药选》 |
来源 | 为防己科植物细圆藤的藤或根。全年可采。 |
原形态 | 细圆藤,又名:蛤仔藤。
攀援木质藤本,长10余米。茎圆柱形,幼时绿色,被黄色柔毛,老时褐色,无毛,外皮稍粗糙,常有疣状突起;单叶互生,卵状三角形至三角形,长约10厘米,宽约6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;叶柄长2.5~3.5厘米,被绒毛或柔毛。雄花序2~4个簇生,长达8厘米,被疏柔毛;雄花外轮萼片3,内轮萼片6;花瓣6,雄蕊6;雌花有退化雄蕊,柱头顶端2裂。核果近球形。 |
生境分部 | 生于山坡杂木林中。分布云南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 |
性味 | 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藤:苦,凉。" |
功能主治 | ①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根:治毒蛇咬伤。" ②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藤:祛风镇痉。" |
复方 | 治小儿惊风,破伤风:黑风散藤,一至二岁每用一至二钱;煎服;四至五岁每用三至五钱。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 |
摘录 | 《中药大辞典》 |
《中华本草》黑风散
拼音 | Hēi Fēnɡ Sàn |
英文名 | Stem of Greyblue Pericampylus |
别名 | 广藤、小广藤、土藤、铁线藤、青藤、车线藤。 |
出处 | 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。 |
来源 | 药材基源:为防己科植物细圆藤的藤茎或叶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ericampylus glaucus (Lam.) Merr.[Menispermum glaucum Lam.] 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晒干。 |
原形态 | 细圆藤 攀援木质藤本,长达10m。技常纤细下垂,嫩枝被发黄色柔毛,老技变无毛,紫褐色,具纵条纹。叶柄比叶片稍短,被毛;叶片纸质至薄革质,三角状卵形至三角状近圆形,长、宽3.5-10cm,先端钝,具小尖头,基部近截平至心形,幼时两面被绒毛,老时近无毛或仅脉上被毛,掌状脉通常5条。聚伞花序常伞房状,腋生,单生或2-3个簇生,被毛;花小,单性异株;萼片9,3轮,外轮较狭,内轮阔匙形,长约1.5mm;花瓣6;雄花的雄蕊6,相互聚合;雌花的心皮3,柱头2深裂。核果红色或紫色,内果皮骨质,阔倒卵形,甚扁,直径5-6mm,背部两侧有短圆锥状凸起。花期4-5月,果期6-7月。 |
生境分部 | 生态环境: 生于山谷水沟、路旁,山被疏、密林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茎、叶缠绕成束。茎细圆柱形,直径 2- 4mm;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,具细纵棱,节部有分枝痕;幼茎被白色绒毛。质脆,断面不平,木部黄白色,髓部白色或中空,皮部往往撕裂相连。气微,味苦。叶多破碎或折叠。完整叶三角状卵形至阔卵形,上面棕绿色,下面发绿色,被白色绒毛,掌状脉多为5条,两面突出,下面较明显;叶柄近盾状着生,被白色绒毛。纸质,易碎。气微,味苦。 显微鉴别茎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,切向延长,外壁增厚达12μm;非腺毛常见。皮层3-4列细胞。中柱鞘纤维与韧皮射线的石细胞群相间连接成波状状环,在凹波处外侧常有一倒三角形的裂隙,随茎增粗而扩大。韧皮部呈半圆形。木质部导管直径达9μm,多单个散在。髓部发达。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。 叶表面观:上表皮细胞垂周劈波状弯曲;非腺毛众多,多为2个细胞,长150-500μm,直径10-20μm,顶端细胞特长。下表皮细胞较小,非腺毛与上表皮的相似,气孔不定式。 |
鉴别 | 理化鉴别(1)取本品粉末3g,用乙醇回流1h,滤过。H滤液浓缩备用。取浓缩液lml加2%盐酸溶解后滤过。滤液滴加碘化铋钾试液,产生红棕色沉淀。(检查生物碱)(2)薄层色谱取上述浓缩液用氨水碱化,氯仿萃取,氯仿液浓缩至小体积,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,以氯仿-甲醇(17:1,氨水饱和)展开,展距12cm。用改良碘化铝钾试液喷雾显色,斑点显橘红色。 |
性味 | 苦;凉 |
归经 | 肺;肝经 |
功能主治 | 清热解毒,息风止疫,扶除风湿。。主疮疡肿毒,咽喉肿痛,惊风抽搐,风湿痹痛,跌打损伤,毒蛇咬,伤。 |
用法用量 | 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烂敷。 |
复方 | 治小儿惊风,破伤风: 黑风散藤,一至二岁每用一至二钱,煎服;四至五岁每用三至五钱,煎服。 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 |
各家论述 | 1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根:治毒蛇咬伤。 2.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藤:祛风镇痉。 |
摘录 | 《中华本草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