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通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淮通
拼音 | Huái Tōnɡ |
别名 | 淮木通、青木香 |
来源 | 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宝兴马兜铃Aristolochia moupinensis Franch.,以根和茎入药。春秋采集,分别切片晒干。 |
性味 | 苦,寒。 |
功能主治 | 清热利湿,行水下乳,排脓止痛。用于小便不利,水肿,尿路感染,阴道滴虫,风湿关节痛,湿疹,荨麻疹,痈肿。 |
用法用量 | 2~3钱。 |
注意 | 孕妇忌服。 |
摘录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 |
《中药大辞典》淮通
拼音 | Huái Tōnɡ |
出处 | 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 |
来源 | 为马兜铃科植物淮通马兜铃的藤或根。春秋季采粗藤或根,晒干。 |
原形态 | 多年生缠绕本质藤本,长达4米许。幼枝和芽密被黄茸毛,老时被柔毛。单叶互生;卵状心形,长10~12厘米,宽6~10厘米,先端锐尖至短渐尖,上面疏生短柔毛,下面毛较密,全缘;叶柄长3~7厘米,被柔毛。单花腋生;具长约5厘米的花梗,其下端有一长约1厘米的卵形苞片;花被管弯曲,呈烟斗状,长约4厘米,密生黄色柔毛,管上端开展成花瓣状,3裂,黄色,有紫色斑;雄蕊6,贴生于长约4毫米的花柱体上;雌蕊单一,子房下位,长约1.5厘米,6室。蒴果圆柱形,长6~7厘米,径2~3厘米,具6条明显的翅状棱,成熟时6瓣开裂。花期7~8月。 |
生境分部 | 生于峡谷林下阴湿处或山坡丛林下。分布四川、云南、贵州和湖北等地。 |
化学成分 | 藤含β-谷甾醇,马兜铃酸,木兰花碱和酸性成分等。 |
性味 | 《云南中草药》:"苦,寒。" |
归经 | 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入心、肾、膀胱、小肠经。" |
功能主治 | ①《云南中草药》:"清热除湿,排脓止痛。治湿热小便不利,尿血,阴道滴虫,湿疹,荨麻疹,风湿关节痛。" ②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除烦退热,行水下乳,排脓止痛,治湿热壅滞身肿,五淋,小便不利,痈肿,恶疮。" |
用法用量 | 内服:煎汤,2~3钱。 |
注意 | 《云南中草药》:"小便频数,遗尿,滑精及孕妇忌用。" |
摘录 | 《中药大辞典》 |
《中华本草》淮通
拼音 | Huái Tōnɡ |
英文名 | Stem of Moupin Dutchmanspipe |
别名 | 淮木通、淮通马兜铃、理防己、木防已、岩见悉。 |
出处 | 出自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 |
来源 | 药材基源:为马兜铃科植物宝兴马兜铃的茎的茎藤或根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istolochia moupinensis Franch. 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采收切段或剖开,晒干。 |
原形态 | 宝兴马兜铃 木质藤本,根长圆柱形。嫩枝和芽密被黄棕色或灰色长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密被灰棕色或黄棕色长柔毛;叶片卵形或卵状心形,长6-16cm,宽5-12cm,先端短尖或短渐尖,基部深心形,两侧裂片下垂或稍内弯,上面疏生灰白色糙伏毛,后变无毛,下面密被黄棕色长柔毛,网脉两面均明显。花单生或2朵聚生于叶腋;花梗长3-8cm,花后常伸长,密被长柔毛;小苞片卵形;花被管中部急剧弯曲略扁,弯曲处至檐部与下部近等长而稍狭,外面疏被黄棕色长柔毛,内面仅近子房处被微柔毛;檐部盘状,近圆形,内面黄色,有紫红色斑点,边缘绿色,具网状脉纹,浅3裂,裂片先端具凸尖;喉部圆形,稍具领状环;花药成对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;子房圆柱形,密被长柔毛;合蕊柱先端3裂,稀有时再2裂。蒴蜾长圆形,成熟时自先端向下6瓣开裂。种子长卵形,背面平凸状,具皱纹及隆起的边缘。花期5-6月,果期8-10月。 |
生境分部 | 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0-3000m的林缘或林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茎长圆柱形或稍弯曲,长短不一,直径1-2.5cm。表面除去栓皮显灰黄色,较粗糙,可见纵向稍弯曲的维管束;节处不膨大,分枝痕互生。体较轻,质硬,不易折断,断面不平坦,呈放射状不平整的层片状,髓部小,呈一字形,类白色或颓废呈黑色的空洞。气微辛、苦。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:木栓层较厚,木栓细胞20余列。皮层稍层,有石细胞群和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。外韧型维管束,放射状排列,韧皮部稍狭窄;形成层不明显;木质部导管直径40-300μm,排列成多层轮。射线细胞宽7至多列。皮层及射线薄壁细胞富含淀粉粒,并含草酸钙簇晶。 粉末特征:灰黄色。①淀粉粒众多,单粒或2-4个个组成的复粒,脐点点状或裂隙状。②石细胞单个或成群,长径20-100μm。③草酸钙簇晶多见,直径15-35μm。④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0-150μm。⑤木纤维成束,壁厚。⑥木栓组织浅棕黄色,细胞多角形。 |
化学成分 | 根、茎中含马兜铃(aristolofchid)I,尿囊素(allantoin),丁香酸(syringic acid),对香豆酸(p-coumaricacid),马兜铃酸(aristolochic acid)Ⅳ,β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木兰花碱(magnoflorine),马兜铃酸Ⅳ甲醚(aristolochic acid Ⅳ methylether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马兜铃酸(aristolochic acid)Ⅱ去甲氧基穆坪马兜铃酰胺[N-(p-hydroxyphenethyl)-P-coumaramide],马兜铃酸Ⅳ甲醚甲酯(aristolochic acid Ⅳ methylether methyl ester)和穆坪马兜铃酰胺(moupinamide)。根中马兜铃总酸含量达0.58%。 |
鉴别 |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2g,加1%盐酸乙醇溶液40ml,水浴上回流提取1h,滤过。取滤液20ml,用氧试液调至中性,在水浴上蒸干。加5%盐酸溶液溶解,滤过。滤液分置3支小试管中各1ml,分别加碘化汞钾、碘化钾、碘化铋钾试液各2滴,依次产生淡黄色、棕红色、红棕色浑浊。 |
性味 | 苦;辛;寒 |
归经 | 心;肾;膀胱;小肠经 |
功能主治 | 清热利湿;祛风止痛。主泻痢腹痛;湿热身肿;小便赤涩;尿血;风湿热痹;痈肿恶疮;湿疹;毒蛇咬伤 |
用法用量 | 内服:煎汤,6-9g。 |
注意 | 遗尿、滑精及孕妇禁服。 |
各家论述 | 1.《云南中草药》:清热除湿,排脓止痛。治湿热小便不利,尿血,阴道滴虫,湿疹,荨麻疹,风湿关节痛。 2.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除烦退热,行水下乳,排脓止痛。 |
摘录 | 《中华本草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