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丹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铅丹
拼音 | Qiān Dān |
别名 | 黄丹、朱丹、红丹、漳丹、彰丹、朱粉、松丹、陶丹、铅黄、丹粉 |
来源 | 为纯铅经加工制造而成的四氧化三铅(PB3O4)。 |
性状 | 橙黄色或橙红色质重的细粉,光泽暗淡,不透明,用手摸之,光滑细腻。不溶于水,部分溶于稀液。 |
炮制 | 将纯铅放锅内加热炒动,利用空气使之氧化,然后放石臼中研粉,用水漂洗,将粗细粉分开,细粉再经氧化24小时,过筛。 |
性味 | 辛、咸,微寒。有毒。 |
功能主治 | 拔毒生肌,敛疮。外用治疮疡肿毒,创伤出血,烧烫伤。 |
用法用量 | 外用适量。作为熬制膏药的基础剂。 |
注意 | 本品有毒,不宜内服,慎防铅中毒。 |
摘录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 |
《中药大辞典》铅丹
拼音 | Qiān Dān |
别名 | 丹(《范子计然》),黄丹(《抱朴子》),真丹(《肘后方》),铅华(《别录》),丹粉(《唐本草》),红丹、虢丹(《续本事方》),国丹(《秘传外科方》),朱粉(《纲目》),松丹、东丹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,朱丹、陶丹、铅黄(《药材学》)。 |
出处 | 《本经》 |
来源 | 为用铅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。 |
生境分部 | 产于河南、广东、福建、湖南、云南等地。 |
制法 | 将纯铅放在铁锅中加热,炒动,利用空气使之氧化,然后放在石臼中研成粉末。用水漂洗,将粗细粉末分开,漂出之细粉,再经氧化24小时,研成细粉过筛即得。 |
性状 | 为橙红色或橙黄色的粉末,光泽暗淡,不透明,质重,用手指搓揉,先有沙性触及,后觉细腻,能使手指染成橙黄色。有金属性辛味。以色橙红,细腻光滑,无粗粒,见水不成疙瘩者为佳。不溶于水和酒精,能溶于硝酸,溶于盐酸则放出氯气。炽热之,放出氧气,一部分变为氧化铅。 |
炮制 | 《纲目》:"凡用,以水漂去消盐,飞去砂石,澄干,微火炒紫色,地上去火毒,入药。" |
性味 | 辛咸,寒,有毒。
①《本经》:"味辛,微寒。" ②《本草发挥》:"味辛,微寒,有毒。" ③《本草正》:"味辛微咸微涩。" |
归经 | 入心、脾、肝经。
①《长沙药解》:"入足少阳胆、足厥阴肝经。" ②《要药分剂》:"入肝、脾两经。" ③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、肾二经。" |
功能主治 | 解毒,生肌,坠痰镇惊。治痈疽,溃疡,金疮出血,口疮,目翳,汤火灼伤,惊痫癫狂,疟疾,痢疾,吐逆反胃。
①《本经》:"主吐逆胃反,惊痫癫疾,除热下气。" ②《别录》:"止小便利,除毒热脐挛,金疮溢血。" ③《药性论》:"治惊悸狂走,呕逆,消渴。煎膏用,止痛生肌。" 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镇心安神,疗反胃,止吐血及嗽,敷金疮,长肉,及汤火疮,染须发,可煎膏。" ⑤《本草衍义》:"治疟及久积。" ⑥《医学入门》:"主中恶心腹胀痛。" |
用法用量 | 外用:研末撒、调敷;或熬膏。内服:入丸、散。 |
注意 | 虚寒吐逆忌服。
①《本草经疏》:"吐逆由于胃虚及因寒发吐者,皆不宜服。" ②《本草汇言》:"惊痫由于血虚者,毋乱投也。" |
复方 | ①治一切痈疽发背,疼痛不止,大渴闷乱,肿硬不可忍:黄丹七两,蜡二、三两,白蔹二两(锉),杏仁三两(汤浸,去皮、尖、双仁,研),乳香二两(末),黄连一、二两(链),生油一升。上药白蔹等三味,以生绵袋盛,入油慢火熬半日,滤出,下黄丹,以柳木蓖搅,候变黑,膏成,入蜡,乳香更熬,硬软得所,用瓷盒内盛,故帛摊贴,日二换之。(《圣惠方》黄丹膏)
②治臁疮久不愈,并风癣疥癞血风等疮:黄丹(淘洗七次,净取)一两五钱,黄连五钱,川芎五钱,海螵蛸三钱,轻粉、潮脑、水龙骨。上为极细末,以生桐油调为膏,夹纸做成,着肉面针刺数十孔,第一日用二贴,第二、三日用一贴,第四、五日用一贴,第六、七日以后,三日换一贴。尚存如钱大一处,不能收口,以松香四两,葱头一把,共捣烂,置于碗中,以滚白水冲下,良久去水,取药捻成饼贴疮上。尚有针细一孔,流水不完,取蒜头、葱头内第二层白皮,贴三、四日。(《疡科选粹》黄丹膏) ③治破伤水入,肿溃不愈:铅丹、蛤粉等分。上二味,同炒令变色。掺疮上水即出。(《圣济总录》铅丹散) ④治外痔:黄丹、滑石各等分。上为细末。新汲水调涂,日三、五次上。(《婴童百问》丹石散) ⑤治金疮并一切恶疮:上等虢丹、软石膏不以多少(火煅通红)。上细研和令如桃花色。掺伤处。(《百一选方》桃红散) ⑥治痘毒,脓水淋漓:黄丹、轻粉各五分,黄连末二钱。上研匀。搽患处。(《小儿痘疹方论》丹粉散) ⑦治小儿口疮:黄丹一钱,生蜜一两。上相和深瓯盛,甑内蒸令黑为度。每用少许,鸡毛刷蘸口内。(《普济方》大效金丝膏) ⑧治目赤及翳:铅丹、乌贼骨大小等分。上二味合研细,和白蜜如泥,蒸之半食久,冷,着眼四眦,日一。(《千金方》) ⑨治眼卒生珠管:铅丹半两,鲤鱼胆汁量铅丹多少用。上二味,合调如膏。点注目眦中,日三、五次。(《圣济总录》铅丹膏) ⑩治汤火伤:黄丹一两,潮脑五钱。为末。以蜜调匀,涂患处。(《疡医大全》) ⑾治蝎螫人:黄丹醋涂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 ⑿治风痫:铅丹二两,白矾二两。为末,用砖一口,以纸铺砖上,先以丹铺纸上,次以矾铺丹上,然后将十斤柳木柴烧过为度,取出细研。每服三至五分,温酒下。(《博济方》驱风散) ⒀治赤白痢:黄丹一两(炒令紫色),黄连一两(去须,微炒)。上药捣罗为末,以面糊和丸,如麻子大。每服,煎生姜、甘草汤下五丸。(《圣惠方》) ⒁治消渴:铅丹二两,栝楼八两,茯苓、甘草(炙)各一两半,麦冬八两(去心)。上五味捣筛为散。旦以浆服方寸匕,日二。(《千金翼方》铅丹散) ⒂治腋气:腻粉、明矾、红丹各等分。上为末。临睡时抹之。(《续本事方》) |
各家论述 | ①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"丹出于铅而曰无毒,又曰凉,予观窃有疑焉。曾见中年一妇人,因多子,于月内服铅丹二两,四肢冰冷强直,食不入口。时正仲冬,急服理中汤加附子,数帖而安,谓之凉而无毒可乎?" ②《纲目》:"铅丹,体重而性沉,味兼盐、矾,走血分,能坠痰去怯,故治惊痫癫狂,吐逆反胃。能消积杀虫,故治疳疾、下痢、疟疾有实积。能解热拔毒,长肉去瘀,故治恶疮肿毒,及入膏药,为外科必用之物也。" |
摘录 | 《中药大辞典》 |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铅丹
拼音 | Qiān Dān |
英文名 | red lead, minium |
别名 | 丹、黄丹、真丹、铅华、丹粉、黄龙肝、红丹、虢丹、国丹、铅黄、黄虢丹、朱粉、松丹、东丹、朱丹、陶丹、障丹、桃丹粉 |
出处 | 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 |
来源 | 药材基源:为用铅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 |
生境分部 | 产于河南、广东、福建、湖南、云南等地。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本品为橙红色或橙黄色粉末。不透明;土状光泽。体重,质细腻,易吸湿结块,手触之染指。无臭,无味。以色橙红、细腻润滑、遇水不结块者为佳。 |
化学成分 | 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(Pb3O4)。或写作2PbO·PbO2,理论上PbO2为34.9%,但实际上优质品为23-25%。铅丹的红色颇不相同,但与Pb3O4含量则无甚关系。 |
药理作用 | 铅丹能直接杀灭细菌、寄生虫,并有制止粘液分泌的作用。 |
鉴别 | (1)取本品粉末约0.2g,加热盐酸后,有氯气产生,可使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色;并产生白色氯化铅沉淀。(检查铅盐)(2)取本品粉末约0.2g,加稀硝酸,使其溶解,滤过,取滤液3ml加铬酸钾试液2ml,产生黄色沉淀,分离,沉淀加2mol/L氢氧化铵试液或2mol/L稀硝酸试液均不溶解;加2mol/L氢氧化钠试液,沉淀即溶解。(检查铅盐)(3)取本品少许,置火柴杆上燃烧,可见有密集的微小铅粒。(检查铅盐)(4)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 6.23(1),3.37(10),3.10(2),2.90(4),2.78(4),2.62(3),2.25(1),2.03(1),1.96(1),1.82(1),1.75(2)。 |
炮制 | 《纲目》:凡用,以水漂去消盐,飞去砂石,澄干,微火炒紫色,地上去火毒,入药。 |
性味 | 辛;咸;寒;有毒 |
归经 | 心;脾;肝;胆;肾经 |
功能主治 | 解毒祛腐;收湿敛疮;坠痰镇惊。主痈疽疮疡;外痔;湿疹;烧烫伤;溃疡;金疮出血;口疮;目翳;惊痫癫狂;疟疾;痢疾;吐逆反胃 |
用法用量 | 外用:研末撒、调敷;或熬膏。内服:入丸、散。 |
注意 | 虚寒吐逆忌服。 1.《本草经疏》:吐逆由于胃虚及因寒发吐者,皆不宜服。 2.《本草汇言》:惊癎由于血虚者,毋乱投也。 |
复方 | ①治一切痈疽发背,疼痛不止,大渴闷乱,肿硬不可忍,黄丹七两,蜡二、三两,白蔹二两(锉),杏仁三两(汤浸,去皮;尖、双仁,研),乳香二两(末),黄连一、二两(锉),生油一升。上药白蔹等三味,以生锦袋盛,入油慢火熬半日,滤出,下黄丹,以柳木篦搅,候变黑,膏成,入蜡,乳香更熬,硬软得所,用瓷盒内盛,故帛摊贴,日二换之。(《圣惠方》黄丹膏)②治臁疮久不愈,并风癣疥癞血风等疮:黄丹(淘洗七次,净取)一两五钱,黄连五钱,川芎五钱,海螵蛸三钱,轻粉、潮脑、水龙骨。上为极细末,以生桐油调为膏,夹纸做成,着肉面针刺数十孔,第一日用二贴,第二、三日用一贴,第四、五日用一贴,第六、七日以后,三日换一贴。尚存如钱大一处,不能收口,以松香四两,葱头一把,共捣烂,置于碗中,以滚白水冲下,良久去水,取药捻成饼贴疮上。尚有针细一孔,流水不完,取蒜头、葱头内第二层白皮,贴三、四日。(《疡科选粹》黄丹膏)③治破伤水入,肿溃不愈:铅丹、蛤粉等分。上二味,同炒令变色。掺疮上水即出。(《圣济总录》铅丹散)④治外痔:黄丹、滑石各等分。上为细末。新汲水调涂,日三、五次上。(《婴童百问》丹石散)⑤治金疮并一切恶疮:上等虢丹、软石膏不以多少(火煅通红)。上细研和令如桃花色。掺伤处。(《百一选方》桃红散)⑥治痘毒,脓水淋漓:黄丹、轻粉各五分,黄连末二钱。上研匀。搽患处。(《小儿痘疹方论》丹粉散)⑦治小儿口疮:黄丹一钱,生蜜一两。上相和深瓯盛,甑内蒸令黑为度。每用少许,鸡毛刷蘸口内。(《普济方》大效金丝膏),⑧治目赤及翳:铅丹、乌贼骨大小等分。上二味合研细,和白蜜如泥,蒸之半食久,冷,着眼四眦,日一。(《千金方》>⑨治眼卒生珠管:铅丹半两,鲤鱼胆汁量铅丹多少用。上二味,合调如膏。点注目眦中,日三、五次。(《圣济总录》铅丹膏)⑩治汤火伤:黄丹一两,潮脑五钱。为末。以蜜调匀,涂患处。(《疡医大全》)11.治蝎螫人:黄丹醋涂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12.治风癎:铅丹二两,白矾二两。为末,用砖一口,以纸铺砖上,先以丹铺纸上,次以矾铺丹上,然后将十斤柳木柴烧过为度,取出细研。每服三至五分,温酒下。(《博济方》驱风散)13.治赤白痢:黄丹一两(炒令紫色),黄连一两(去须。微炒)。上药捣罗为末,以面糊和丸,如麻子大。每服,煎生姜、甘草汤下五丸。(《圣惠方》)14.治消渴:铅丹二两,栝楼八两,茯苓、甘草(炙)各一两半,麦冬八两(去心)。上五味捣筛为散。旦以浆服方寸匕,日二。(《千金翼方》铅丹散)15.治腋气:腻粉、明矾、红丹各等分。上为末。临睡时抹之。(《续本事方》) |
各家论述 | 1.《本经》:主吐逆胃反,惊癎癫疾,除热下气。 2.《别录》:止小便利,除毒热脐挛,金疮溢血。 3.《药性论》:治惊悸狂走,呕逆,消渴。煎膏用,止痛生肌。 4.《日华子本草》:镇心安神,疗反胃,止吐血及嗽,敷金疮,长肉,及汤火疮,染须发,可煎膏。 5.《本草衍义》:治疟及久积。 6.《医学入门》:主中恶心腹胀痛。 7.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丹出于铅而曰无毒,又曰凉,予观窃有疑焉。曾见中年一妇人,因多子,于月内服铅丹二两,四肢冰冷强直,食不入口。时正仲冬,急服理中汤加附子,数帖而安,谓之凉而无毒可乎?8.《纲目》:铅丹,体重而性沉,味兼盐、矾,走血分,能坠痰去怯,故治惊癎癫狂,吐逆反胃。能消积杀虫,故治疳疾、下痢、疟疾有实积。能解热拔毒,长肉去瘀,故治恶疮肿毒、及入膏药,为外科必用之物也。 |
摘录 | 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 |
《中药学》:第十九章 其它药 >> 铅丹
【药用】本品为纯铅加工而成的四氧化三铅。
【性味与归经】辛,微寒。有毒。入脾、肝经。
【功效】外用拔毒生肌;内服杀虫,截疟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于疮疡多脓。
本品主要外用于散剂及膏药中,能与植物油化合,为制膏药的基础剂,有较好的解毒收敛作用。如经验方红油膏,即用本品配合九一丹(熟石膏九钱、升丹一钱),调入油膏内,有防腐生肌作用,可治溃疡不敛。
此外,内服小量可坠痰截疟,又可用于虫积腹痛,因本品有毒,故目前临床上极少应用。
【处方用名】铅丹、黄丹、广丹、东丹
【一般用量与用法】内服一分至二分,入丸散。不可过量,以防中毒。外用适量。
【文献摘录】《本经》:「主吐逆胃反,惊痫癫疾。」
《药性本草》:「煎膏用止痛生肌。」
《本草衍义》:「治疟及久积。」
《本草纲目》:「坠痰杀虫。」
《神农本草经》:玉石 >> 铅丹
味辛微寒。
主土逆胃反,惊痫瘨疾,除热下气,炼化还成九光。久服通神明(《御览》引作吐下,云久服成仙)。生平泽。
《名医》曰:一名铅华,生蜀郡。
案《说文》云:铅,青金也。陶宏景云:即今熬铅所作黄丹也。
《本草纲目》:金石部 >> 铅丹
「释名」又名黄丹、丹粉、朱粉、铅华。系用铅、硫磺、硝石等合炼而成。
「气味」辛、微寒、无毒。
「主治」
1、消渴烦乱。用铅丹一钱,新汲水送下。服药后,宜吃荞麦粥。
2、吐逆不止。用铅丹四两,加米醋半斤,煎干,在炭火中煅红,冷定后,研为末,和米饭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七丸,醋汤送下。此方名“碧霞丹”。
3、小儿吐逆水上。用铅丹研末,加枣肉捣匀,做成丸子,如芡子大。针挑一丸,在灯上烧过,研为细末,乳汁调服。此方名“烧针丸”。另一配方:在烧针丸的药方中加朱砂、枯矾各少许。
4、反胃气逆。用铅丹、白矾各二两,生石亭脂半两。先把丹、矾两药放在坩锅里,烧炭煅红,放冷两天,再加入石亭脂,共研为末,和米饭少许,捏成丸子,如绿豆大。每日服十五丸,米汤送下。
5、赤白泄痢。把枣肉捣烂,加入铅丹、白矾等分,各如皂角子大,再加米饭少许,和成团丸,如弹子大。以铁丝穿团丸,在灯上烧透,冷后研为细末,米汤冲服。又方:铅丹,炒成紫色,加入炒黄连,各等分。研细,加糊作丸,如麻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生姜甘草汤送下。
6、妊妇腹痛下痢。用乌骨鸡蛋一个,壳上开小孔,让蛋白流出,单留蛋黄。从孔口装进铅丹五钱,搅匀,外用泥封好,放在火灰里煨干,研为细末。每服二钱,米汤送下。
7、吐血、咳血。用铅丹一钱,新汲水送下。
8、寒热疟疾。用铅丹、百草霜等分,研细。发病之日,空腹服三钱,米汤送下。两服可愈。加饭或蒜做成丸药吃,也有效。又方:铅丹一两、恒山末三两,和蜜做丸,如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,湿酒送下。清晨吃一次,病将发未发时吃一次,有效。又方:铅丹(炒过)二两、独蒜一百个,共捣成泥,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九丸,空腹服,长流水送下。疟发过两、三次后才服药,最见效。此方亦可治痢疾。又方:铅丹(炒过)半两、童便浸过的青蒿二两,共研为末。每服二钱,寒多酒送下,热多用茶送下。
9、小儿疟,壮热不寒。用铅丹二钱,蜜水送下。如兼恶寒,则以酒送下。此方名“鬼哭丹”。
10、风。用铅丹二两、白矾二两,分别研细。取两块砖铺地上,砖上垫纸七层,纸上铺丹,丹上辅矾。周围架柳木柴焚烧,约烧完柴十斤,即停烧待冷,取药合研。每服二钱,温酒送下。此方名“驱风散”。
11、客忤中恶(此病病象是:人行路上,忽然心腹绞痛,胀满气冲;或突然倒地,四肢阙冷,甚至不救)。用铅丹一小茶匙,调蜜三合灌下。
12、一切目疾(凡目疾,翳障而伴有昏花现象者可治,可障而无错花感者不治)。用蜂蜜半斤,在铅锅中熬成紫色块,放入铅丹二两,水一两,再炼至水气全尽,倒在一块绢布上过滤。取滤下的细粉,装在瓶子里,埋地下二十天,才取出点眼。每日点七次。如药粘眼不开,则洗了重点。又方:铅丹、蜂蜜调匀,摊布片上,贴太阳穴。治赤眼痛有效。又方:铅丹、白矾,等分研末,点眼。又方:铅丹、乌贼骨,等分为末,加蜂蜜蒸后点眼。治眼睛红久生翳。又方:铅丹半两,调鲤鱼胆汁成膏,点眼。治眼生珠管。又方:铅丹、轻粉,等分为末,吹少许入耳内。左眼病,欠吹右耳,右眼病,吹左耳。治痘疹生翳。
13、小儿重舌(舌肿厚)。用铅丹一粒,如黄豆大,放在舌下。
14、小儿口疮糜烂。用铅丹一钱、生蜜一两,调匀,蒸到黑色,用鸡毛蘸取搽疮上。
15、腋下狐臭。用铅丹加在轻粉中,以口水调和,经常搽腋下。
16、蝎子螫伤。用醋调铅丹涂搽。
17、刀伤。用铅丹、滑石等分,敷伤处。
18、外痔肿痛。用铅丹、滑石等分,研细,新汲水调涂。一天涂五次。
19、臁疮。用铅丹一两,黄蜡一两,香油五钱,熬成膏子。先以葱椒汤洗患处,然后贴敷药膏。又方:铅丹,水飞过,再炒过,取一两;黄,酒浸七日,焙干,也取一两;另取轻粉半两。分别研为细末。先以苦茶洗疮,随用轻粉把疮填满,再敷上铅丹,外层则用黄细末摊成膏贴上,不要揭动,几天即见效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:玉石中品 >> 铅丹
味辛,微寒。主治咳逆,胃反,惊痫,癫疾,除热,下气。止小便利,除毒热脐挛,金疮溢血。炼化还成九光。久服通神明。生蜀郡平泽。一名铅华,生于铅。
即今熬铅所作黄丹画用者,世方亦稀用,唯《仙经》涂丹釜所须此。云化成九光者,当为九光丹以为釜耳,无别变炼法。(《新修》七五页,《大观》卷五,《政和》一二六页)
《新修本草》:卷第五 >> 铅丹
味辛,微寒。主咳逆,胃反,惊痫,癫疾,除热,下气。止小便利,除毒热脐挛,金疮溢血。练化还成九光,久服通神明。生蜀郡平泽。一名铅华,生于铅。
即今熬铅所作黄丹画用者,俗方亦希用,唯《仙经》涂丹釜所须此。云化成九光者,当谓九光炼法。
〔谨案〕丹、白二粉俱炒锡作,今经称铅丹,陶云熬铅,俱误也。
《汤液本草》:玉石部 >> 铅丹
气微寒,味辛。黄丹也。
《本草》云∶主吐逆反胃,惊痫癫疾,除热下气。止小便利,除毒热筋挛,金疮溢血。
又云∶镇心安神,止吐血。
《本经》云∶涩可去脱而固气。
成无己云∶铅丹收敛神气,以镇惊也。
《药性论》云∶君。治消渴。煎膏,止痛、生肌。
《医学入门》:治疮门 >> 铅丹
铅丹有毒味辛凉,生肌止血治诸疮,吐逆颠痫消久积,截疟镇惊神气藏。
炒铅为丹,其色黄,故又名黄丹。善生肌止痛止血,诸疮、金疮、汤火、染须,皆用煎膏或末敷之。主吐逆翻胃,癫痫狂疾,除热毒脐挛,中恶心腹胀痛,又能消久积,止温疟,镇心安神,去惊狂烦渴。经云∶黄丹涩而固气,收敛神气以镇惊也。丹溪云∶曾一妇因多子,于月内服黄丹二两,四肢冰冷强直,不食,时正仲冬,急服附子理中汤数十帖而定。炒黄丹法∶黑铅一斤,土硫黄、硝石各一两,先溶铅成汁,下醋点之,滚沸时下黄一小块,续下硝少许,沸定再点醋,根据前下少许硝、黄,已消沸定黄亦尽,炒为末成丹矣,入药又炒令色变,细研水飞二遍。
《证类本草》:铅丹
味辛,微寒,主吐逆胃反,惊痫癫疾,除热下气,止小便利,除毒热脐挛,金疮溢血。炼化还成九光,久服通神明。一名铅华,生于铅。生蜀郡平泽。
陶隐居云∶即今熬铅所作黄丹也。画用者,俗方亦稀用,唯《仙经》涂丹釜所须,云化成九光者,当谓九光丹以为釜尔,无别变炼法。唐本注云∶丹、白二粉,俱炒锡作,今《经》称铅丹,陶云熬铅,俱误矣。今注∶此即今黄丹也,与粉锡二物,俱是化铅为之。按李含光《音义》云∶黄丹,胡粉皆化铅,未闻用锡者,故参同契云∶若胡粉投炭中,色坏为铅。《抱朴子·内篇》云∶愚人乃不信黄丹及胡粉是化铅所作,今唐注以三物俱炒锡,大误矣。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∶铅丹,君。主治惊悸狂走,呕逆,消渴。煎膏用,止痛生肌。萧炳云∶臣,不入汤。日华子云∶黄丹,凉,无毒。镇心安神,疗反胃,止吐血及嗽,敷金疮长肉,及汤火疮,染须发。可煎膏。
图经文具铅、锡条下。
外台秘要∶《集验》疗逆产方∶真丹刀圭,涂儿跖下。肘后方∶客忤,中恶之类,多于道间得之,令人心腹疼痛,胀满,气冲心胸,不即治亦害人。救之方∶真丹方寸匕,蜜三合和服之,口噤者折齿灌之。又方∶治伤寒及时气,温病头痛壮热,脉盛。真丹涂行身令遍,向火坐令汗出。又方∶蝎螫人,黄丹醋调涂之。经验方∶碧霞丹∶治吐逆立效。北来黄丹四两筛过,用好米醋半升,同药入铫内煎令干,却用炭火三秤,就铫内 透红,冷,取研细为末,用粟米饭丸如桐子大。煎酵汤下七丸,不嚼,只一服。王氏博济∶治风痫驱风散∶铅丹二两,白矾二两,为末。用砖一口,以纸铺砖上,先以丹铺纸上,次以矾铺丹上,然后用纸捅,却将十斤柳木柴烧过为度,取出细研。每服一钱,温酒下。刘氏∶治小儿疟方∶黄丹两钱匕,以蜜水和与服,冷即以酒和,令服之良。子母秘录∶治小儿重舌方∶黄丹如豆大,内管中,以安舌下。治疟百草霜∶黄丹等分细研。每服二钱匕,于发日空心米饮调服,不过两服愈。
衍义曰∶铅丹,本谓之黄丹,化铅而成。别有法,《唐本》注∶炒锡作。然《经》称铅丹,则炒锡之说误矣。亦不为难辨,盖锡则以黯暗,铅则明白,以此为异。治疟及久积皆用。
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:产难证治 >> 铅丹
催生,及难产横逆。
水银(二钱) 黑铅(一钱,铫内熔,投水银结成砂子)
上用熟绢巾纽出水银,细研,以汗衫角纽做丸子,绿豆大。临坐草时香水吞一二丸立效,仍须敬仰。
《本经逢原》:金部 >> 铅丹
一名黄丹
辛微寒,无毒。
《本经》治吐逆胃反,惊痫癫疾,除热下气。
发明 铅丹体重性沉,味兼盐矾,而走血分,能坠痰止疟。《本经》言,止吐逆胃反,治惊痫癫疾,除热下气,取其性重以镇逆满也。仲景柴胡龙骨牡蛎汤用之,取其入胆以祛痰积也;但内无积滞,误服不能无伤胃夺食之患。敷疮长肉、坠痰杀虫,皆铅之本性耳。目暴赤痛,铅丹蜜调贴太阳穴立效。
《本草崇原》:铅丹
气味辛,微寒,无毒。主治吐逆反胃,惊痫,癫疾,除热,下气,炼化还成九光。久服通神明。
(铅丹一名丹粉,今炼铅所作黄丹也。铅名黑锡,又名水中金,五金中之属水者也,有银坑处皆有之。)
铅丹木金水之精,得火化而变赤,气味辛微寒,盖禀金质而得水火之气化。主治吐逆反胃者,火温其土也。治惊痫者,水济其火也。治癫疾者,火济其水也。气味辛寒,寒能除热,辛能下气也。炼化还成九光者,炼九转而其色光亮,还成黑铅也。炼化还光而久服,则金水相生,水火相济,故通神明。
愚按∶铅有毒,炼铅成丹,则无毒。铅丹下品,不堪久服,炼铅丹而成九光,则可久服,学
《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》:下品 >> 铅丹
味辛,微寒。主吐逆胃反,惊痫癫疾,除热下气,止小便利,除毒热,脐挛,金疮溢血。《药性论》云∶君。主治惊悸狂走,呕逆,消渴,煎膏用止痛生肌。萧炳云∶臣。不入汤药。日华子云∶凉,无毒。镇心安神,疗反胃,止吐血及嗽,敷金疮长肉及汤火疮,并小儿疟疾,重舌。
《药性切用》:金石部(金石 卤石) >> 铅丹
即黄丹。性味咸寒,解热拔毒。虽有内治之功,与铅同性,复经盐矾炼成,大损真阳不可轻用。铅粉功忌略同。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:铅丹
(日华)
【气味】辛,微寒,无毒。
【主治】主吐逆反胃,惊痫癫疾,除热、下气,炼化还成九光,久服通神明。
【核】曰∶铅丹,原生于铅,出蜀郡平泽。近皆炒铅为之,法用每铅一斤,以土硫黄十两,硝石一两。熔铅成汁,下醋点之,俟 沸时,遂下硫黄一块,少顷,再下硝少许,沸定再点醋,依前下少许硝、黄,待自作末,则成丹矣。近多以作粉铅脚,不 成粉者,用矾石、硝石,合炒成丹,力转薄矣。若欲转丹为铅,只用莲须葱白汁,拌丹漫煎, 成金汁,倾出土上,即还铅矣。市肆者,每以盐硝砂石杂乱。凡用须用净水漂去硝盐,飞去砂石,澄干,微火漫炒,紫赤色,置土地上,摊去火毒,乃入药用。会典云∶黑铅一斤,烧丹可得一斤五钱。
【 】曰∶铅秉重玄,五金水也。点烹成丹,碎大块作太末,转丹还铅,会太末归太玄,下而上,外而内,元始合璧,动定九光,丹体备已。故主吐逆反胃,惊走狂癫,下而上者,上而下矣。痫疾下气,忤恶聚积,外而内者,内而外矣。水济火则热除,火济水则通神,丹成敌应,莫捷于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