牵牛子
《中国药典》牵牛子
拼音 | Qiān Niú Zǐ |
英文名 | SEMEN PHARBITIDIS |
别名 | 牵牛、黑丑、白丑、二丑、喇叭花子 |
来源 |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 (L.)Choisy 或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 (L.)Voigt 的干燥成熟种子。秋末果实成熟、果壳未开裂时采割植株,晒干,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。 |
性状 | 本品似橘瓣状,长4~8mm,宽3~5mm。表面灰黑色或淡黄白色,背面有一条浅纵沟,腹面棱线的下端有一点状种脐,微凹。质硬,横切面可见淡黄色或黄绿色皱缩折叠的子叶,微显油性。无臭,味辛、苦,有麻感。 |
鉴别 | (1)取本品,加水浸泡后种皮呈龟裂状,手捻有明显的黏滑感。
(2)本品粉末淡黄棕色。种皮表皮细胞深棕色,形状不规则,壁微波状。非腺毛单细胞,黄棕色,稍弯曲,长50~240μm。子叶碎片中有分泌腔,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35~106μm。草酸钙簇晶直径10~25μm 。栅状组织碎片及光辉带有时可见。 (3)取本品1g,研碎,加2mol/L盐酸乙醇溶液30ml,加热回流1。5小时,滤过,滤液加水40ml,置水浴上蒸至无醇味,水溶液置分液漏斗中,加苯30ml振摇提取,分取苯层,回收溶剂,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牵牛子对照药材1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(附录Ⅵ B)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环已烷-醋酸乙酯(9: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5%香草醛硫酸溶液,在105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 |
炮制 | 牵牛子:除去杂质。用时捣碎。
炒牵牛子:取净牵牛子,照清炒法(附录Ⅱ D)炒至稍鼓起。用时捣碎。 |
性味 | 苦、寒;有毒。 |
归经 | 归肺、肾、大肠经。 |
功能主治 | 泻水通便,消痰涤饮,杀虫攻积。用于水肿胀满,二便不通,痰饮积聚,气逆喘咳,虫积腹痛,蛔虫、绦虫病。 |
用法用量 | 3~6g。 |
注意 | 孕妇禁用,不宜与巴豆、巴豆霜同用。 |
贮藏 | 置干燥处。 |
备注 | (1)用于腹水肿胀,可配合攻下逐水药如甘遂、芫花、大戟等同用。用于痰壅气滞、咳逆喘满,常与葶苈子、杏仁等配合应用。用于虫积腹痛,常配伍槟榔、大黄等同用,对蛔虫、绦虫都有驱杀作用。
(2)牵牛子为峻下的药品,少用则通大便,多用则泻下如水,且能利尿,故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腹水肿胀、二便不利及宿食积滞、大便秘结等症。至于用治痰壅气滞、咳逆喘满,则只宜暂用,不可久服。如属脾弱胃呆、气虚腹胀者,当以健脾补中为要,不宜用本品攻泻消积,克伐胃气。 |
摘录 | 《中国药典》 |
《中药大辞典》牵牛子
拼音 | Qiān Niú Zǐ |
别名 | 草金铃(《雷公炮炙论》),金铃(《本草图经》),黑牵牛、白牵牛(《仁斋直指方》),黑丑、白丑(《纲目》)。 |
出处 | 《雷公炮炙论》 |
来源 | 为旋花科植物牵牛或毛牵牛等的种子。7~10月间果实成熟时,将藤割下,打出种子,除去果壳杂质,晒干。 |
原形态 | ①牵牛(《雷公炮炙论》),又名:盆甑草(《酉阳杂俎》),狗耳草(《纲目》),牵牛花(《花镜》),勤娘子、姜花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裂叶牵牛、打碗花、江良种、常春藤叶牵牛、喇叭花。
一年生攀援草本。茎缠绕,多分枝。叶互生,心脏形,3裂至中部,中间裂片卵圆形,先端短渐尖,两侧裂片斜卵形,全缘,两面均被毛;叶柄较花梗为长。花2~3朵腋生,具总梗;小花梗长约1厘米,具2细长苞片;萼5深裂,裂片狭披针形,长2~3厘米,先端长尖,基部被硬毛;花冠漏斗状,先端5浅裂,紫色或淡红色,上部色较深,下部色浅或为白色;雄蕊5,生于花冠近基部,花药长圆形;子房圆形,3室,花柱长于雄蕊,柱头头状。蒴果球形,种子5~6枚,黑褐色或白色、浅黄色,无毛。花期6~9月。果期7~9月。 生于山野、田野,或墙脚下、路旁,也有栽培。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 ②毛牵牛,又名:圆叶牵牛、紫花牵牛。 一年生攀援摹本,全体具白色长毛。叶阔心脏形,长7~12厘米,宽7~13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心形,全缘。花1~5朵成簇腋生,花梗多巧叶柄等长;花萼裂片卵状披针形,长约1.5厘米,基部皆被伏刺毛;花冠漏斗状,通常为蓝紫色、粉红或白色。蒴果球形,种子黑色或黄白色,无毛。花期7~8月。果期9~10月。 多生子路旁、田间、墙脚下,或灌丛中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 |
生境分部 |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。 |
性状 | 干燥成熟的种子,卵形而具三棱,两侧面稍平坦,背面弓状隆起,其正中有纵宜凹沟,两侧凸起部凹凸不平。腹面为一棱线,棱线下端有类圆形浅色的肿脐,种子长4~8毫米,背面及平坦面宽3~5毫米。表面灰黑色(黑丑),或淡黄白色(白丑)。种皮坚硬。横切面可见极为皱缩而重叠的二片子叶。呈黄色或淡黄色。用水浸润后,种皮作龟裂状,并自腹面棱线处破裂,有显着粘液性。气无,味微辛辣。有麻辣感,并有豆样味。以成熟、饱满、无皮壳杂质、无黑白相杂者为佳。
本品有黑、白二种,黑者名黑丑,白者名白丑,两种的混合品名二丑。一般花色较深,呈紫红等色者,其种子多黑,花色较浅,呈白色、粉红等色者,其种子多白。种子的颜色与植物的品种无关。 |
化学成分 | 牵牛种子含牵牛子甙、牵牛子酸甲及没食子酸。牵牛子甙为一混合物,是羟基脂肪酸的各种有机酸酯的糖甙,经皂化所得的牵牛子酸是至少含有4种化合物的混合物,其中2种已被提纯,经酸水解可得牵牛子酸乙、葡萄糖及鼠李糖。另含生物碱麦角醇、裸麦角碱、喷尼棒麦角碱、异喷尼棒麦角碱和野麦碱。
未成热种子含赤霉素A20、赤霉素A3、赤霉素A5。 |
药理作用 | 牵牛子甙的化学性质与泻根素相似,有强烈的泻下作用。牵牛子甙在肠内遇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,刺激肠道,增进蠕动,导致泻下。据动物试验,黑丑与白丑泻下作用并无区别。关于牵牛子的泻下作用原理,研究很少,它与硫酸镁、大黄不同,在泻下时,不引起血糖的剧烈变化,但能加速菊糖在肾脏中之排出,可能有利尿作用。牵牛子的水、醇浸剂对小鼠皆有泻下作用,但经煎煮后,即失去作用。除去牵牛子甙后的水溶液,似仍有泻下作用,故除已知的牵牛子甙外,可能还含有其他泻下成分。
在体外试验,黑丑、白丑对猪蛔尚有某些驱虫效果。牵牛子甙似能兴奋离体兔肠及离体大鼠子宫;静脉注射1毫克/公斤对麻醉犬、兔的血压、呼吸无明显影响。对小鼠皮下注射之半数致死量为37.5毫克/公斤。对人有毒性,但不大,大量除对胃肠的直接刺激引起呕吐、腹痛、腹泻与粘液血便外,还可能刺激肾脏,引起血尿,重者尚可损及神经系统,发生语言障碍、昏迷等。 三色牵牛含异麦角酰胺、麦角酰胺及裸麦角碱,有致幻作用。 |
炮制 | 炒牵牛子:将净牵牛子置锅内加热,炒至微鼓起,取出放凉。
①《雷公炮炙论》:"凡使牵牛子,入水中淘,取沉者晒干,拌酒蒸,从巳至未,晒干,临用春去黑皮。" ②《纲目》:"牵牛子,今多只碾取头末,去皮麸不用,亦有半生半熟用者。" |
性味 | 苦辛,寒,有毒。
①《别录》:"苦,寒,有毒。" ②《药性沦》:"味甘,有小毒。" 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味苦莶。" |
归经 | 入肺,肾,大、小肠经。
①《纲目》:"走气分,通三焦,达右肾命门。" 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大、小肠二经。" ③《本草通玄》:"入肺,大、小肠。" ④《本草新编》:"入脾与大、小肠,兼通膀胱。" |
功能主治 | 泻水,下气,杀虫。治水肿,喘满。痰饮,脚气,虫积食滞,大便秘结。
①《别录》:"主下气,疗脚满水肿,除风毒,利小便。" ②《药性论》:"治痃癖气块,利大小便,除水气,虚肿。落胎。" 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取腰痛,下冷脓,并一切气壅滞。" ④李杲:"除气分湿热,三焦塑结。" ⑤《纲目》:"逐痰消饮,通大肠气秘风秘,杀虫。" ⑥《江苏植药志》:"适用于急性关节炎。" ⑦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:"泻下,利尿,杀虫。治便秘,消化不良,肾炎水肿,小儿咽喉炎。" |
用法用量 | 内服:入丸、散,1~3分;煎汤,1.5~3钱。 |
注意 | 孕妇及胃弱气虚者忌服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得青木香、干姜良。" ②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"不胀满,不大便秘者勿用。" ③《品汇精要》:"妊娠不可服。" ④《本草备要》:"若湿热在血分,胃弱气虚人禁用。" |
复方 | ①治水肿:牵牛子末之,水服方寸匕,日一,以小便利为度。(《千金方》)
②治停饮肿满:黑牵牛头末四两,茴香一两(炒),或加木香一胡。上为细末,以生姜自然汁调一、二钱,临卧服。(《儒门事亲》禹功散) ③治水气蛊胀满:白牵牛、黑牵牛各二钱。上为末,和大麦面四两,为烧饼,临卧用茶汤一杯下,降气为验。(《宣明论方》一气散) ④治小儿腹胀,水气流肿,膀胱实热,小便赤涩:牵牛生研一钱。青皮汤空心下。一加木香减半,丸服。(《郑氏小儿方》) ⑤治四肢肿满:厚朴(去皮,姜汁制炒)半两,牵牛子五两(炒取末二两)。上细末。每服二钱,煎姜、枣汤调下。(《本事方》) ⑥治小儿肺胀喘满,胸高气急,两肋扇动,陷下作坑,两鼻窍张,闷乱嗽渴,声嗄不鸣,痰涎潮塞,俗云马脾风:白牵牛一两(半生半熟),黑牵牛,-两(半生半熟),川大黄、槟榔各一两。上为细末。三岁儿每服二钱,冷浆水调下,涎多加腻粉少许,无时,加蜜少许。(田氏《保婴集》牛黄夺命散) ⑦治脚气胫已满,捏之没指者:牵牛子,捣,蜜丸,如小豆大五丸,吞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 ⑧治一切虫积:牵牛子二两(炒,研为束),槟榔一两,使君子肉五十个(微炒)。俱为末。每服二钱。沙糖调下,小儿减半。(《永类铃方》) ⑨治大肠风秘壅热结涩:牵牛子(黑色,微炒,捣取其中粉)一两,桃仁(末)半两。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。温水服三、二十丸。(《本草衍义》) ⑩治冷气流注,腰疼不能俯仰:延胡索二两,破故纸(炒)二两,黑牵牛子三两(炒)。上为细末,煅大蒜研搜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煎葱须盐汤送下,食前服。(《杨氏家藏方》牵牛丸) ⑾治肾气作痛:黑、白牵牛等分。炒为末,每服三钱,用猪腰子切,入茴香百粒,川椒五十粒,掺牵牛末入内扎定,纸包煨熟,空心食之。酒下,取出恶物效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) ⑿治肠痈有脓,胀闭不出:牵牛子头末三钱,大黄二钱,穿山甲(煅)二钱,乳香、汉药各一钱。俱为末。每服三钱,白汤调服。(《张三丰仙传方》) ⒀治梅毒,横痃:白牵牛仁,每次五、六钱,煎汤内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 ⒁治风热赤眼:黑丑仁为末,调葱白汤敷患处。(《泉州本草》) |
各家论述 | ①李杲:"牵牛子,……《本草》名医续注云,味苦寒能除湿,利小水,治下疰脚气。据所说,气味主治俱误矣。何以明之?凡药中用牵牛者,少则动大便,多则下水,此乃泻气之药,试取尝之,即得辛辣之味,久而嚼之,猛烈雄壮,渐渐不绝,非辛如何?续注家乃谓味苦寒,其苦寒果安在哉?若以为泻湿之药,犹不知其的也。何则?此物但能泻气中之湿热,不能泻血中之湿热。夫湿者水之别称,有形者也,若肺先受湿,则宜用之。今用药者不问有湿无湿,但伤食,或欲动大便,或有热服,或作常服,克化之药俱用牵牛,岂不悮哉?殊不知牵牛辛烈,泻人元气,比诸辛药泻气尤甚,以其辛之雄烈故也。今重为备言之,若病湿胜,湿气不得施化,致大小便不通,则宜用之耳,湿去则气得周流,所谓五脏有邪,更相平也。" ②《汤液本草》:"牵牛,以气药引则入气,以大黄引则入血。" ③《纲目》:"牵牛,自宋以后,北人常用取快,及刘守真、张子和出,又倡为通用下药,牵明之目击其事,故著其说极力闢之。牵牛治水气在肺,喘满肿胀,下焦郁遏,腰背胀肿,及大肠风秘气秘,卓有殊功。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虚弱而痞满者,则不可取快一时及常服,暗伤元气也。一宗室夫人,年几六十,平生苦肠结病,旬日一行,甚于生产,服养血润燥药刚泥膈不快,服硝、黄通利药则若罔知,如此三十余年矣,时珍诊其人体肥,膏粱而多忧郁,日吐酸痰碗许乃宽,又多火病,此乃三焦之气壅滞,有升无降,津液皆化为痰饮,不能下滋肠腑,非血燥比也。润剂留滞,硝、黄徒入血分,不能通气,俱为痰阻,故无效也。乃用牵牛末,皂荚膏丸与服,即便通利,自是但觉肠结,一服就顺,亦不妨食,且复精爽。盖牵牛能走气分,通三焦,气顺则痰逐饮消,上下通快矣。外甥柳乔,素多酒色,病下极胀痛,二便不通,不能坐卧,立哭呻吟者七昼夜。医用通利药不效,遣人叩予,予思此乃湿热之邪在精道,壅胀隧路,病在二阴之间,故前阻小便,后阻大便,病不在大肠、膀胱也。乃用楝实、茴香、穿山甲诸药,入牵牛加倍,水煎服,一服而减,三服而平。牵牛能达右肾命门,走精隧,人所不知,惟东垣李明之知之,故明之治下焦阳虚,天真丹用牵牛以盐水炒黑,入佐沉香、杜仲、破故纸、官桂诸药,深得补泻兼施之妙,方见《医学发明》。又东垣治脾湿太过,通身浮肿,喘不得卧,腹如鼓,海金沙散,亦以牵牛为君,则东垣未尽弃牵牛不用,但贵施之得道耳。" ④《本草正》:"牵牛,古方多为散、丸,若用救急,亦可佐群药煎服,然大泄元气,凡虚弱之人须忌之。" ⑤《本草正义》;"牵牛,善泄湿热,通利水道,亦走大便,故《别录》谓其苦寒,至李氏东垣,以其兼有辛莶气味,遂谓是辛热雄烈。按,此物甚滑,通泄是其专长,试细嚼之,惟其皮稍有辛味,古今主治,皆用之于湿热气滞,实肿胀满,二便不通,则东垣以为辛热,张石顽和之,亦谓辛温,皆属不确,当以《别录》之苦寒为正。又莶气戟人喉舌,细味之亦在皮中,所谓有毒,盖即在此。古方中凡用末子,均称止用头末,正以其皮粘韧,不易细碎,只用头末,则弃其皮,而可无辛莶之毒,颇有意味可思。观《别录》主治专破气分之壅滞,泄水湿之肿满,除风利便,固皆以实病言之,此药功用,固已包举无遗。甄权申之,则曰治痃癖气块,利大小便,东垣谓除气分湿热,三焦壅结;濒湖谓逐痰饮,通大肠气秘、风秘、杀虫。亦皆主结滞壅塞立论。而甄权乃又谓除虚肿,则误矣。《日华本草》谓治腰痛,盖亦指湿热阻塞,腰脊不利之症,惟言之殊不分明,究属非是。" |
摘录 | 《中药大辞典》 |
《中华本草》牵牛子
拼音 | Qiān Niú Zǐ |
英文名 | Pharbitis Seed |
别名 | 草金铃、金铃、黑牵牛、白牵牛、黑丑、白丑、丑牛子、二丑 |
出处 | 出自《雷公炮炙论》 |
来源 | 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牵牛或毛牵牛等的种子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Pharbitis (L.) Choisy .2.Pharbitis purpurea(L.) Voigt 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实 成熟未开裂时将藤割下,晒干,种子自然脱落,除去果壳杂质。 |
原形态 | 1.牵牛,一年生攀援草本。茎缠绕,长2m能上能下,被倒向的短柔毛及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2-15cm;叶片宽卵形中近圆形,深或浅3裂,偶有5裂,长4-15cm,宽.5-14cm,基部心形,中裂片长圆形或卵圆形,渐尖或骤尖,侧裂片较短,三角形,裂口锐或圆,叶裂片长圆形或卵圆形,渐尖或柔尖,侧裂片较短,三角形,裂口锐或圆,叶面被微硬的柔毛。花腋生,单一或2-3朵着生于花序梗顶端,花序梗长短不一,被毛;苞片2,线形或叶状;萼片5,近等长,狭披针形,外面有毛;花冠漏斗状,长5-10cm,蓝紫色或紫红色,花冠管色淡;雄蕊5,不伸出花冠外,花丝不等长,基部稍阔,有毛;雌蕊1,子房无毛,3室,柱头头状。蒴果近球形,直径0.8-1.3cm,3瓣裂。种子5-6颗,卵状三棱形,黑褐色或米黄色。花期7-9月,果期8-10月。 2.形态与牵牛相似,主要区别点是:叶片圆心形或宽卵状心形,长4-18cm,宽3.5cm,通常全缘。花腋生,单一或2-5朵成伞形聚伞花序,萼片卵状披针形。 |
生境分部 | 生态环境:1.原产美洲,我国各地常见栽培,也常逸为野生。 2.生于平地以至海拔2800m的田边、路旁、宅旁或山谷林内,栽培或野生。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 资源分布:牵牛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圆牵牛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 |
栽培 | 1.气候土壤: 牵牛适应性较强,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,但以温和的气候和中等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宜。过于低湿或干燥瘦嵴之地,生长均不良。 2.种植: 以种子繁殖,于4-5月播种。播种前翻土作畦(如利用篱边、墙边、田埂等地种植,则不需作畦),畦宽约1.3m,按株距23-33cm、行距30-50cm开穴,每穴播种子4-5粒。播后覆细土一层,以种子不露出为宜。种子发芽后,幼苗生长真叶2-3片时,便须间苗、补苗,亦可进行移植。以每穴保留2-3株即可。 3.在藤蔓尚短时,可以进行松土除草1-2次。至藤蔓较长时,须设立支柱,或间种玉米、高梁等作物使其攀援其上,以代支柱。施肥,在前期施以人粪尿、硫酸氨等氮肥为宜,后期多施草木灰、骨粉等磷钾肥为宜。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种子似桔瓣状,略具3棱,长5-7mm,宽3-5mm。表面灰黑色(黑丑),或淡黄白色(白丑),背面弓状隆起,两侧面稍平坦,略具皱纹,背面正中有一条浅纵沟,腹面棱线下端为类圆形浅色种脐。质坚硬,横切面可见淡黄色或黄绿色皱缩折叠的子叶2片。水浸后种皮呈龟裂状,有明显粘液,气微味辛、苦、有麻舌感。以颗粒饱满、无果皮等杂质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,略呈切向延长,有的含棕色物,间有分化成单细胞的非腺毛表皮下方为1列扁小的下皮细胞。栅状细胞层由2-3列细胞组成,靠外缘有一光辉带。营养层由数列切向延长的细胞及颓废细胞组成,有细小维管束,薄壁细胞中含细小淀粉粒。内胚乳最外1-2列细胞类方形,壁稍厚,内侧细胞的壁粘液化。子叶落归根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圆形的分泌腔,直径约至108μm;薄壁细胞中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滴,并含草酸钙簇晶;直径约18μm。 |
化学成分 | 1.牵牛 种子含牵牛子甙(pharbitin)约3%,系树脂性甙,用碱水解得到牵牛子酸(pharbitic acid),巴豆酸(tiglic acid),裂叶牵牛子酸(nilic acid),α-甲基丁酸(α-methylbutyric acid)及戊酸(valeric acid)等。牵牛子酸为混合物,分离得到牵牛子酸A、B、C、D,以后二者为主;牵牛子酸C系由番红醇酸(ipurolic acid) 与2分子D-葡萄糖(D-glucose)缩合而成的甙,牵牛子酸D比牵牛子酸C多含1分子鼠李糖。种子还含生物碱;裸麦角碱(chanoclavine),野麦碱(elymoclavine),狼尾草麦角碱(penniclavine),田麦角碱(agroclavine),麦角醇(lyser-gol)等。又含脂肪油11%及其他糖类。未成熟种子含多种赤霉素及其葡萄糖甙:赤霉素(gib-berellin)A3、A5、A20、A26、A27;赤霉素葡萄糖甙(gibberellin glucoside)Ⅰ、Ⅱ、Ⅳ、Ⅴ、Ⅵ、Ⅶ、F-Ⅶ。 2. 圆叶牵牛 种子含赤霉素A3、A5、A8、A17、A19、A20、A26、A27、A29、A33、A44、A55。又含圣苯素-7-O-β-D-吡喃木糖基-O-β-D-吡喃阿拉伯糖甙(eriodictyol-7-O-β-D-xylopyanosyl-O-β-D-arabinopyranoside),2-羟基-1,4-戊二酮(2-hydro-xy-1-phenyl-1,4-pentadione),2,3,22,23-四羟基胆甾-6-酮(brassinone),栗木甾酮(castasterone)和麦角类生物碱(ergot alkaloid)。 |
药理作用 | 牵牛子甙的化学性质与泻根素(Jalapin)相似,有强烈的泻下作用。牵牛子甙在肠内遇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,刺激肠道,增进蠕动,导致泻下。据动物试验,黑丑与白丑泻下作用并无区别。关于牵牛子的泻下作用原理,研究很少,它与硫酸镁、大黄不同,在泻下时,不引起血糖的剧烈变化,但能加速菊糖(Inulin)在肾脏中之排出,可能有利尿作用。牵牛子的水、醇浸剂对小鼠皆有泻下作用,但经煎煮后,即失去作用。除去牵牛子甙后的水溶液,似仍有泻下作用,故除已知的牵牛子甙外,可能还含有其他泻下成分。在体外试验,黑丑、白丑对猪蛔尚有某些驱虫效果。牵牛子甙似能兴奋离体兔肠及离体大鼠子宫;静脉注射1mg/kg对麻醉犬、兔的血压、呼吸无明显影响。对小鼠皮下注射之半数致死量为37;5mg/kg。对人有毒性,但不大,大量除对胃肠的直接刺激引起呕吐、腹痛、腹泻与粘液血便外,还可能刺激肾脏,引起血尿,重者尚可损及神经系统,发生语言障碍、昏迷等。三色牵牛(Ipomoeatricolor)含异麦角酰胺(Isolyserga-nide)、麦角酰胺(Lysergamide)及裸麦角碱,有致幻作用。致泻:种子乙醇或水浸出液1.5-3g/kg灌胃,对小鼠有泻下作用,但煎剂则失去致泻能力。兴奋平滑肌:所含树脂0.2%浓度,对家兔离体肠管及子宫均有兴奋作用;皮下注射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37.5mg/kg。牵牛子甙水解产物的盐,可使豚鼠小肠、盲肠、大肠收缩,而牵牛子甙本身无此作用。 |
毒性 | 厚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 为 6.12± 0.038g/kg。木兰箭毒碱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 45.55mg/kg。厚朴煎剂给猫静脉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4.25±1.25g/kg。厚朴煎剂给小鼠一次灌胃60g/kg,观察3天,未见死亡。 |
鉴别 | 理化鉴别 (1)取本品粗粉2g,加石油醚20ml,浸泡2-4h,滤过。滤渣加甲醇20ml,冷浸4h,滤过。取滤液3ml,置蒸发皿内蒸干,加浓硫酸1滴,于水浴上加热,残渣呈红色至紫红色。(检查牵牛子甙)(2)用毛细管将上述甲醇提取液滴在滤纸上,一再滴加5%磷钼酸试液,于120℃烘烤2min, 则显蓝至蓝黑色斑点。(检查牵牛子甙)。 |
炮制 | 炒牵牛子:将净牵牛子置锅内加热,炒至微鼓起,取出放凉。 1.《雷公炮炙论》:凡使牵牛子,入水中淘,取沉者晒干,拌酒蒸,从已至未,晒干,临用青去黑皮。 2.《纲目》:牵牛子,今多只碾取头末,去皮麸不用,亦有半生半熟用者。 |
性味 | 苦辛;寒 |
归经 | 肺;肾;大肠;小肠经 |
功能主治 | 利水通便;祛痰逐饮;消积杀虫。主水肿;腹水;脚气;痰壅喘咳;大便秘结;食滞虫积;腰痛;阴囊肿胀;痈疽肿毒;痔漏便毒等 |
用法用量 | 内服:煎汤,3-10g。丸、散,每次0.3-1g,每日2-3次。炒用药性较缓。 |
注意 | 孕妇及胃弱气虚者忌服。 1.《日华子本草》:得青木香、干姜良。 2.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不胀满,不大便秘者勿用。 3.《品汇精要》:妊娠不可服。 4.《本草备要》:若湿热在血分,胃弱气虚人禁用。 |
复方 | ①治水肿:牵牛子末之,水服方寸匕,日一,以小便利为度。(《千金方》)②治停饮肿满:黑牵牛头末四两,茴香一两(炒),或加木香一两。上为细末,以生姜自然汁调一、二钱,临卧服。(《儒门事亲》禹功散)③治水气蛊胀满:白牵牛、黑牵牛各二钱。上为末,和大麦面四两,为烧饼,临卧用茶汤一杯下,降气为验。(《宣明论方》一气散)④治小儿腹胀,水气流肿,膀胱实热,小便赤涩:牵牛生研一钱,青皮汤空心下。一加木香减半,丸服。(《郑氏小儿方》)⑤治四肢肿满:厚朴(去皮,姜汁制炒)半两,牵牛子五两(炒取末二两)。上细末。每服二钱,煎姜、枣汤调下。(《本事方》)⑥治小儿肺胀喘满,胸高气急,两肋扇动,陷下作坑,两鼻窍张,闷乱嗽渴,声嘎不鸣,痰涎潮塞,俗云马脾风:白牵牛一两(半生半熟),黑牵牛一两(半生半熟),川大黄、槟榔各一两。上为细末。三岁儿每服二钱,冷浆水调下,涎多加腻粉少许,无时,加蜜少许。(田氏《保婴集》牛黄夺命散)⑦治脚气胫已满,捏之没指者:牵牛子,捣,蜜丸,如小豆大五丸,吞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⑧治一切虫积:牵牛子二两(炒,研为末),槟榔一两,使君子肉五十个(微炒)。俱为末。每服二钱,沙糖调下,小儿减半。(《永类钤方》)⑨治大肠风秘壅热结涩:牵牛子(黑色,微炒,捣取其中粉)一两,桃仁(末)半两,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。温水服三、二十丸。(《本草衍义》)⑩治冷气流注,腰疼不能俯仰:延胡索二两,破故纸(炒)二两,黑牵牛子三两(炒)。上为细末,煨大蒜研搜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煎葱须盐汤送下,食前服。(《杨氏家藏方》牵牛丸)11.治肾气作痛:黑、白牵牛等分。炒为末,每服三钱,用猪腰子切,入茴香百粒,川椒五十粒,掺牵牛末入内扎定,纸包煨熟,空心食之,酒下,取出恶物效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)12.治肠痈有脓,胀闭不出:牵牛子头末三钱,大黄二钱,穿山甲(煅)二钱,乳香、没药各一钱。俱为末。每服三钱,白汤调服。(《张三丰仙传方》)13.治梅毒,横痃:白牵牛仁,每次五、六钱,煎汤内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14.治风热赤眼:黑丑仁为末,调葱白汤敷患处。(《泉州本草》) |
各家论述 | 1.李杲:牵牛子,《本草》名医续注云,味苦寒能除湿,利小水,治下疰脚气。据所说,气味主治俱误矣,何以明之?凡药中用牵牛者,少则动大便,多则下水,此乃泻气之药,试取尝之,即得辛辣之味,久而嚼之,猛烈雄壮,渐渐不绝,非辛如何?续注家乃谓味苦寒,其苦寒果安在哉?若以为泻湿之药,犹不知其的也。何则?此物但能泻气中之湿热,不能泻血中之湿热。夫湿者水之别称,有形者也,若肺先受湿,则宜用之。今用药者不问有湿无湿,但伤食,或欲动大便,或有热服,或作常服,克化之药俱用牵牛,岂不误哉?殊不知牵牛辛烈,泻人元气,比诸辛药泻气尤甚,以其辛之雄烈故也。今重为备言之,若病湿胜,湿气不得施化,致大小便不通,则宜用之耳,湿去则气得周流,所谓五脏有邪,更相平也。 2.《汤液本草》:牵牛,以气药引则入气,以大黄引则入血。 3.《纲目》:牵牛,自宋以后,北人常用取快,及刘守真、张子和出,又倡为通用下药,李明之目击其事,故着其说极力?之。牵牛治水气在肺,喘满肿胀,下焦郁遏,腰背胀肿,及大肠风秘气秘,卓有殊功。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虚弱而痞满者,则不可取快一时及常服,暗伤元气也。一宗室夫人,年几六十,平生苦肠结病,旬日一行,甚于生产,服养血润燥药则泥膈不快,服硝、黄通利药则若罔知,如此三十余年矣,时珍诊其人体肥,膏梁而多优郁,日吐酸痰碗许乃宽,又多火病,此乃三焦之气壅滞,有升无降,津液皆化为痰饮,不能下滋肠腑,非血燥比也。润剂留滞,硝、黄徒入血分,不能通气,俱为痰阻,故无效也。乃用牵牛末,皂荚膏丸与服,即便通利,自是但觉肠结,一服就顺,亦不妨食,且复精爽。盖牵牛能走气分,通三焦,气顺则痰逐饮消,上下通快矣,外甥柳乔,素多酒色,病下极胀痛,二便不通,不能坐卧,立哭呻吟者七昼夜。医用通利药不效,遣人叩予,予思此乃湿热之邪在精道,壅胀隧路,病在二阴之间,故前阻小便,后阻大便,病不在大肠、膀胱也。乃用楝实、茴香。穿山甲诸药,入牵牛加倍,水煎服,一服而减,三服而平。牵牛能达右肾命门,走精隧,人所不知,惟东垣李明之知之,故明之治下焦阳虚,天真丹用牵牛以盐水炒黑,入佐沉香、杜仲、破故纸。官桂诸药,深得补泻兼施之妙,方见《医学发明》。又东垣治脾湿太过,通身浮肿,喘不得卧,腹如鼓,海金沙散,亦以牵牛为君,则东垣未尽弃牵牛不用,但贵施之得道耳。 4.《本草正》:牵牛,古方多为散、丸,若用救急,亦可佐群药煎服,然大泄元气,凡虚弱之人须忌之。 5.《本草正义》:牵牛,善泄湿热,通利水道,亦走大便,故《别录》谓其苦寒,至李氏东垣,以其兼有辛莶气味,遂谓是辛热雄烈。按,此物甚滑,通泄是其专长,试细嚼之,惟其皮稍有辛味,古今主治,皆用之于湿热气滞,实肿胀满,二便不通,则东垣以为辛热,张石顽和之,亦谓辛温,皆属不确,当以《别录》之苦寒为正。又莶气戟人喉舌,细味之亦在皮中,所谓有毒,盖即在此。古方中凡用末子,均称止用头末,正以其皮粘韧,不易细碎,只用头末,则弃其皮,而可无辛莶之毒,颇有意味可思。《别录》主治专破气分之壅滞,泄水湿之肿满,除风利便,固皆以实病言之,此药功用,固已包举无遗,甄权申之,则日治痃癣气块,利大小便,东垣谓除气分湿热,三焦壅结;濒湖谓逐痰饮,通大肠气秘、风秘、杀虫。亦皆主结滞壅塞立论。而甄权乃又谓除虚肿,则误矣。《日华本草》谓治腰痛,盖亦指湿热阻塞,腰脊不利之症,惟言之殊不分明,究属非是。 6.《别录》:主下气,疗脚满水肿,除风毒,利小便。 7.《药性论》:治痃癖气块,利大小便,除水气,虚肿。落胎。 8.《日华子本草》:取腰痛,下冷脓,并一切气壅滞。李杲:除气分湿热,三焦壅结。 9.《纲目》:逐痰消饮,通大肠气秘风秘,杀虫。 10.《江苏植药志》:适用于急性关节炎。 11.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:泻下,利尿,杀虫。治便秘,消化不良,肾炎水肿,小儿咽喉炎。 |
摘录 | 《中华本草》 |
《中药学》:第三章 泻下药 >> 牵牛子
【药用】本品为旋花科植物牵牛的种子。
【性味与归经】苦,寒。有毒。入肺、肾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】泻水消肿,袪痰逐饮,杀虫攻积。
【临床应用】1.用于水肿腹水、二便不利、脚气等症。
牵牛子泻下之力颇强,又能通利小便,可使水湿从二便排出而消水肿。如治水肿喘满、二便不利等症,可配合桑白皮、木通、白朮、陈皮等同用;如用于腹水肿胀,可配合攻下逐水药如甘遂、芫花、大戟等同用。
2.用于痰壅气滞、咳逆喘满。
牵牛子苦泄泻下而能袪痰逐饮,痰饮去则气机得畅,喘满得平,常与葶苈子、杏仁等配合应用。
3.用于虫积腹痛。
牵牛子既能驱杀肠寄生虫,并有泻下作用,使虫体得以排除,常配伍槟榔、大黄等同用,对蛔虫、绦虫都有驱杀作用。
【处方用名】牵牛子、黑丑(均配黑牵牛子,打碎用)、白牵牛、白丑(配白牵牛子、打碎用)、二丑、黑白丑(配黑、白丑各半。目前上海地区配方已于简化,黑、白丑不分,两者混合,打碎用)
【按语】牵牛子为峻下的药品,少用则通大便,多用则泻下如水,且能利尿,故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腹水肿胀、二便不利及宿食积滞、大便秘结等症。至于用治痰壅气滞、咳逆喘满,则只宜暂用,不可久服。如属脾弱胃呆、气虚腹胀者,当以健脾补中为要,不宜用本品攻泻消积,克伐胃气。
【一般用量与用法】牵牛散《普济方》:牵牛子、木通、白朮、桑根白皮、木香、肉桂、陈皮。治水气肢体浮肿、大小便涩,上气喘促。
牵牛散《沉氏尊生》:牵牛子、大黄、槟榔、雄黄。治虫积。
《本草纲目》:草部(三) >> 牵牛子
「释名」黑丑、草金铃、盆甑草、狗耳草。
「气味」(子)苦、寒、有毒。
「主治」
1、大便不通。用牵牛子半生半熟,研为末。每服二钱,姜汤送下。又方:加大黄等分。又方:加生槟榔等分。
2、水盅胀满。用白牵牛、黑牵牛各取头末二钱,大麦面四两,和成烧饼,临醒时烙熟食下,以茶送服。降气为验。
3、水肿尿涩。用牵牛研末,每服一匙,以小便通利为度。
4、浮肿气促,坐卧不安。用牵牛子二两,微炒,捣成末,浸乌牛尿中一夜,天明后加入葱白一把,煎开十多次,分二次安心服下。水从小便排出。
5、脚肿。用牵牛子捣成末,加蜜做成丸子,如小豆大,每服五丸生姜汤送下。服药至小便通利为止。
6、小儿肿病,大小便不利。用黑牵牛、白牵牛各二两,炒取头末,加水和成丸子,如绿豆大。每服二十丸,萝卜煎汤送下。
7、风热赤眼,用白牵牛末,加葱白同煮,研成丸子,如绿豆大。每服五丸,葱汤送下,服毕,睡半时。
8、脸上粉刺。用黑牵牛末,调入面脂药中,每日洗搽脸部。
9、一切痈疸,无名肿毒。用黑白牵牛各一合,布包捶碎,加好醋一碗,熬至八成,露一宿,次日五更温服。以大便出脓血为妙。此方名“济世散”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草部中 >> 牵牛子
味苦辛,性寒有毒,入大小肠二经。主下气通二便,祛壅滞气急,退水肿,消风毒,治腰膝痛,坠胎孕。酒蒸,去皮用。
按∶牵牛子专主水气,故入大小肠经。丹溪曰∶属火善走,有两种,黑者兼水,白者兼金,病形与证俱衬者用之,然驱逐致虚,不胀满不大便秘者,勿用,仲景治七种湿证及小便不利,俱不用之,何也?盖受湿之根在下焦,是血分中气病,皆因上焦虚弱,不能气化所致,若雷公云∶草金零牵牛子是也,凡使其药,秋末即有实,冬收之,凡用晒干,却入水中淘,浮者去之,取沉者晒干,用酒蒸,从巳至未,晒干,临用舂去黑皮用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:草木下品 >> 牵牛子
味苦,寒,有毒。主下气,治脚满水肿,除风毒,利小便。
作藤生,花状如扁豆,黄色。子作小房,实黑色,形如球子核。比来服之,以治脚满气急,得小便利,无不瘥。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易药,故以名之。又有一种草,叶上有三白点,世?
《新修本草》:卷第十一 >> 牵牛子
味苦,寒,有毒。主下气,疗脚满水肿,除风毒,利小便。
作藤生,花状如扁豆,黄色。子作小房,实黑色,形如球子核。比来服之,以疗脚满气急,得小便利,无不差。此药始出田野,人牵牛易药,故以名之。又有一种草,叶上有三白点以疗脚下气,亦甚有验。
〔谨案〕此花似旋复花作碧色,又不黄,不似扁豆,其三白草有三黑点,非白也,古人秘之,隐黑为白尔。陶不见,但闻而传之,谓实白点。
《本草衍义》:卷十二 >> 牵牛子
诸家之说纷纷不一,陶隐居尤甚。言花状如扁豆,殊不相当。花朵如鼓子花,但碧色,日出开,日西合。今注又谓其中子类乔麦,亦非也。盖直如木猴梨子,但黑色,可微炒,捣取其中粉一两,别以麸炒去皮尖者,桃仁末半两,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,温水服三二十丸,治大肠风秘壅热。苦涩,不可久服,亦行脾肾气故也。
《本草蒙筌》:草部下 >> 牵牛子
味苦,气寒。有毒。不拘州土,处处有之。仲春时,旋生苗作藤,蔓绕墙垣篱堑;待秋月,方开花(如鼓子花碧色,日出开,日西阖。)结实,白皮里外成球。叶发枝间,有三尖角;子藏球内,亦三廉棱。九月采收曝干,多有黑白两种。黑者属水力速,白者属金效迟。炒研煎汤,并取头末。除壅滞气急,及 癖蛊毒殊功;利大小便难,并脚满水肿极验。
(谟)按∶东垣云∶牵牛非《神农经》药,出《名医续注》,云∶味苦、寒。能除湿利小便,治下疰香港脚。据所说气味、主治俱误。丹药中用牵牛者,少则动大便,多则泻下如水,乃导气之药。试取尝之,味则辛辣,久嚼雄壮,渐渐不绝,非辛而何。《续注》谓味苦、寒,果安在哉?牵牛但能泻气中湿热,不能泻血中湿热。况湿纵下受,下焦主血,是血中之湿,宜用苦寒之味也。张仲景治七种湿证小便不利,无一药犯牵牛者,非不知牵牛能泻湿利小便也。为湿病之根在下焦,是血分中气病,而不可用辛辣气药,反泻上焦太阴之气故也。仲景尚不敢轻用,夫何世医,不分血气而一概用之乎?夫湿者,水之别称,有形者也。若肺先受湿,则宜用之。今则不问有湿无湿,但伤食,或欲动大便,或有热证,或作常服克化之药,罔不用之,岂不误哉!殊不知,牵牛比诸辛药泻气尤甚。张文懿公尝谓∶牵牛不可耽嗜,脱人元气。吾初疑药有何耽嗜,后每见人因酒食病痞者,多服神芎丸等药,皆犯牵牛。
初服则快,药过复痞,仍前再服,随药而效,由是愈信耽嗜久服,暗伤元气而犹不知悔悟也。治当益脾健胃,使元气生发,自然腐熟水谷,此治无以加矣。经云∶辛泻气,肺气病者,无多食辛。况饮食劳倦,所伤在胃。胃气不行,心火乘之。胃受火邪,名曰热中。《脉经》云∶脾胃主血,其所生病,当于血中泻火润燥,破恶血,泻胃之湿热也。胃热上炎,肺受大邪,当用黄芩之苦寒以泻火,当归之辛温以泻血结,桃仁之辛甘油腻以破恶血,兼除燥润大便。然犹不可专用,须于黄耆、人参、甘草,诸甘温、甘寒、补元气、泻阴火正药内,兼而用之。何则?上焦元气已自虚弱,津液不足,口燥舌干,若反用牵牛,气味俱阳大辛之药,重泻其已虚之元气,复耗其津液,利其小便以致阴火愈甚,故重则死,轻则夭,诚可悯也。牵牛,感南方热火之化所生者也。血热而泻气,差误甚矣!若病湿胜,气不得施化,致大小便不通,则宜用之耳,湿去则气得周流。所谓五脏有邪,更相平也。经云∶一脏不平,以所胜平之。火能平金而泻肺者,即此也。近世钱氏泻黄散中,独用防风过于他药一二倍者,以防风辛温,能于土中泻金之子,不使助母也。经云∶从前来者为实邪。谓子能令母实,故以所胜平之也。《晦庵语录》中有∶秋食姜,则夭人天年。经止言辛泻气,而《晦庵》云然,戒之深也。何则?秋分食姜,令人泻气,故禁之。夏月食姜不禁者,热气生旺之时,宜以汗散。姜能发汗,以越其热也。姜尚如此,况牵牛乎!可见味辛之物,皆有宜禁之时,亦犹牵牛,不可一概用之也。
《冯氏锦囊秘录》:草部中 >> 牵牛子
感南方热火之化以生,故味辛热有毒。其主下气,逐水利大小便,脚满水肿,追虫取积,可见峻削力猛,而迅急者也。止能泻肺,以去气中之湿热,故下焦血分中之病不可轻用,以使气血俱损。况非神农药也,乃《名医续注》所出,后贤垂戒,谆谆多服,脱人元气。
牵牛子,治水气在肺,喘满肿胀,下焦郁遏,腰背胀重及大肠风秘气秘,利大小便,脚满水肿, 癖蛊毒湿热。以气药引之则入气,以血药引之则入血。大泻元气,凡不胀满,不大便秘者,勿轻用之。其味辛而热,感南方火化所生,入手太阴肺,手阳明大肠,足阳明胃,专泻下焦气分之湿热。
主治(痘疹合参) 取黑者炒过,研头未入丸药。用凡黑陷痘疹,二便不通,烦躁甚者宜之。非此不可妄用。
《证类本草》:牵牛子
(牵牛子_图缺)
味苦,寒,有毒。主下气,疗脚满水肿,除风毒,利小便。
陶隐居云∶作藤生,花状如 豆,黄色。子作小房,实黑色,形如球子核。比来服之,以疗脚满气急,得小便利,无不瘥。此药始出田野,人牵牛易药,故以名之。又有一种草,叶上有三白点,俗因以名三白草。其根以疗脚下气,亦甚有验。唐本注云∶此花似旋 花,作碧色,又不黄,不似扁豆。其三白草,有三黑点,非白也,古人秘之,隐黑为白尔。陶不见,但闻而传之,谓实白点。(今注)此药蔓生,花如鼓子花而稍大,作碧色,子有黄壳作小房,实黑,稍类荞麦。比来服之,以疗脚肿满,气急,利水道,无不瘥者。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∶苗蔓生,花碧色,子若荞麦,三棱黑色。九月以后收子。所在有之。药性论云∶牵牛子,使,味甘,有小毒。能治 癖气块,利大小便,除水气虚肿,落胎。日华子云∶味苦、,得青木香、干姜良。取腰痛,下冷脓,泻蛊毒药,并一切气壅滞。
图经曰∶牵牛子,旧不着所出州土,今处处有之。二月种子,三月生苗,作藤蔓绕篱墙,高者或三、二丈。其叶青,有三尖角。七月生花,微红带碧色,似鼓子花而大。八月结实,外有白皮,里作球,每球内有子四、五枚,如荞麦大,有三棱,有黑白二种,九月后收之。又名金铃。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云∶盆甑草即牵牛子也。秋节后断之,状如盆甑,其中子似龟,蔓如山芋,即此也。
雷公云∶草金零,牵牛子是也。凡使,其药秋末即有实,冬收之。凡用晒干,却入水中淘,浮者去之,取沉者晒干,拌酒蒸,从巳至未,晒干,临用舂去黑皮用。食疗云∶多食稍冷,和山茱萸服之,去水病。圣惠方∶治水气遍身浮肿,气促坐卧不得。用牵牛子二两,微炒捣细末,乌牛尿浸一宿,平旦入葱白一握,煎十余沸去滓。空心分为二服,水从小便中下。肘后方治风毒香港脚,若胫已满,捻之没指者。取牵牛子捣,蜜丸如小豆大。每服五丸,生姜汤下,取令小便利亦可止。斗门方∶治风气所攻,脏腑积滞。用牵牛子以童子小便浸一宿后,长流水上洗半日,却用生绢袋盛,挂于当风处令好干。每日盐汤下三十粒。极能搜风,亦善消虚肿。久服令人体清爽。王氏博济∶治三焦气不顺,胸膈壅寒,头昏目眩,涕唾痰涎,精神不爽利膈丸∶牵牛子四两,半生半熟,不 皂荚涂酥炙二两,为末,生姜自然汁煮糊,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荆芥汤下。又方∶治产前滑胎。牵牛子一两,赤土少许,研令细。每觉转痛频,煎白榆皮汤调下一钱匕。又方∶治男子、妇人五般积气成聚。黑牵牛一斤,生捣末八两余滓于新瓦上炒令香熟,放冷再捣取四两熟末十二两拌令匀,炼蜜和丸如桐子大。患积气至重者三、五十丸,煎陈橘皮、生姜汤下,临卧空心服之。如二更至三更已来药行时效应未动,再与三十丸投之,转下积聚之物。常服十丸至十五丸行气,甚妙。小儿十五以下至七岁以上,服五丸至七丸,年及五十以上不请服。简要济众∶治大便涩不通。牵牛子半生半熟,捣为散。每服二钱,煎姜汤调下。如未通再服,改以热茶调下,量虚实,无时候,加减服。
衍义曰∶牵牛子,诸家之说纷纷不一,陶隐居尤甚。言花状如 豆,殊不相当。花朵如鼓子花,但碧色,日出开,日西合。今注∶又谓其中子类乔麦,亦非也。盖有如木猴梨子,但黑色,可微炒,捣取其中粉一两,别以麸,炒去皮尖者。桃仁末半两,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,温水服三、二十丸,治大肠风秘,壅热结涩。不可久服,亦行脾肾气故也。
《得配本草》:草部(蔓草类三十七种) >> 牵牛子
即黑白丑
得干姜、青木香良。
辛,热,有毒。入手太阴经气分,兼能下达命门。治气分之水胀,利大肠之风秘。走经络,消结痰,破血下胎。得皂角,治痰壅肠结。得川楝子,治湿热便秘。(精隧阻塞,则二便秘,加穿山甲、茴香更有力。)淘去浮者,酒拌蒸熟,晒干碾去皮麸,取头末用。亦有半生、半熟用者。辛热雄烈,泄人元气。病在血分,脾胃虚弱而痞满者,禁用。
《本草择要纲目》:牵牛子
(一名草金羚.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.故以名之.近人隐其名为黑丑.白者为白丑.盖以丑属牛也.)
【气味】
苦寒有毒.
【主治】
下气疗脚满水肿.除风毒.利小便.治 癖气块.利大小便.除虚肿.落胎.治腰痛下冷脓泻蛊毒药.并一切气壅滞.和山茱萸服去水病.除气分湿热三焦壅结.逐痰消饮.通大肠气秘风秘.杀虫.达命门.牵牛乃感南方热火之化以生.若病湿极盛.湿气不得施化.致大小便不通.则宜用之.令湿去而气得周流可也.今人不问有湿无湿及湿之极与否.但遇伤食或有热症.即用牵牛克伐之药.暗蚀人之元气而不知耶.嗟夫.
《本草图经》:牵牛子
牵牛子(图缺),旧不着所出州土,今处处有之。二月种子,三月生苗,作藤蔓绕篱墙,高者或三二丈;其叶青,有三尖角;七月生花,微红带碧色,似鼓子花而大;八月结实,外有白皮里作球。每球内有子四、五枚,如荞麦大,有三棱,有黑白二种。九月后收之。又名金铃。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云∶盆甑草,即牵牛子也。秋节后断之,状如盆甑。其中子似龟,蔓如山芋,即此也。